順時永進,天道酬勤
136-3274-7997
以生態化理念打造綠色智慧城市
(一)什么是綠色智慧城市?
綠色智慧城市是以踐行新發展理念為戰略引領,以綠色低碳循環為發展目標,通過數字技術與城市規劃、建設、服務、治理、產業、運營等深度融合形成的智慧城市新形態,是綠色發展要求下的新型智慧城市。
(二)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!國務院印發《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》
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,是解決農業、農村、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,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,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。國務院近日印發《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》(以下簡稱《行動計劃》),旨在進一步推動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。
《行動計劃》提出,要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,以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區和影響面廣的關鍵領域為重點,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特別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“里子”工程建設,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,打造宜居、韌性、智慧城市。
推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。加快建立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,推廣綠色建材、清潔取暖和分布式光伏應用。加快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,推動公共停車場、具備條件的加油(氣)站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、換電和加氫設施,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。積極推進“千兆城市”建設,加快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(5G)網絡城區連續覆蓋和重點場所深度覆蓋,推動北斗應用融入城市建設管理。推進基于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。
加強城市洪澇治理。加快構建“源頭減排、管網排放、蓄排并舉、超標應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加強雨水管網和泵站建設改造,開展排澇通道系統整治,穩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。按時全面完成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和吉林、黑龍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,體系化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。
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。以水電路氣信郵、供熱、消防、安防、生活垃圾分類等配套設施更新及小區內公共部位維修為重點,扎實推進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,有序實施城鎮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。因地制宜實施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、建筑節能改造等。
(三)以生態化理念打造綠色智慧城市
以生態化理念打造綠色智慧城市,是響應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。這種理念強調在城市規劃、建設、運營和管理等各個環節中,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高效利用的原則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。以下是一些關鍵策略:
綠色規劃與布局:首先,應從城市規劃的源頭入手,采用綠色規劃理念,合理布局城市空間。比如,保護城市周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綠地,構建城市綠肺和生態廊道;優化城市用地結構,減少土地浪費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;通過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系統的規劃,減少對環境的影響。
綠色建筑與節能改造:大力推廣綠色建筑,采用環保材料、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,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。同時,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,提高能效水平,減少能源浪費。通過智能建筑管理系統,實現建筑能耗的精細化管理。
低碳交通系統: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導、多種出行方式互補的低碳交通系統。發展軌道交通、快速公交等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,減少私家車依賴;推廣電動汽車、自行車等低碳出行方式;優化交通信號燈控制和道路設計,提高交通效率,減少擁堵和排放。
水資源循環利用:加強城市水資源的保護和循環利用。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,將雨水用于城市綠化、景觀用水等方面;推廣節水器具和技術,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;加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,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。
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: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、運輸和處理體系,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率。通過宣傳教育和政策引導,增強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;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資源化利用設施,將垃圾轉化為能源或再生材料。
智慧環保與監測: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,構建智慧環保系統。實時監測城市環境質量,及時預警和應對環境污染事件;通過數據分析和管理決策支持,優化環保資源配置,提高環保工作效率和效果。
綠色文化與公眾參與:培育綠色文化和生態意識,增強市民的環保責任感和參與度。通過舉辦環保公益活動、開展環保教育等方式,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和素質;鼓勵市民參與城市綠化、垃圾分類等環保行動,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。
目前,全球范圍內已有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和實踐綠色智慧城市的建設。例如,新加坡的“智慧國家”計劃,阿姆斯特丹的“智慧城市”項目,以及中國的“海綿城市”試點等。這些城市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環保理念,實現了能源、交通、環保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智能化和綠色化。
總之,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綠色智慧城市標準體系,為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術保障。在未來,我國將繼續加大綠色智慧城市建設的力度,努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。